
何时喝水?喝多少水?喝什么水?怎么喝水?现代人喝水越来越讲究。(iStock图片)




中西医对于喝水的观点颇有不同。西医主张根据每天的活动量及气候决定一天的饮水量;中医讲究饮水多寡要根据个人体质,提倡少量多次平均摄入的原则。
城市人喝口水越来越讲究。近年,饮食新风潮突出促进健康的碱性水、“氧气水”,甚至椰子水(不是椰奶),或者喝白开水加柠檬片。受访的中西医学专家表示,这些“饮料”的最大益处在于鼓励平时喝水不足的人多喝水;喝水好处多,其实只要喝干净安全的白开水已受益无穷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西医对于喝水的观点颇有不同。受访的肠胃专家指出,人们可以根据活动量、气候来补充水分;中医师则认为,喝水多寡要根据个人的体质。
喝水不足影响免疫细胞活动
鹰阁医院肠胃专科医生吕学峰说,人体的三分之二是由水构成的,如果饮水不足,人体细胞很多化学反应就会停止;水促进体内的营养运输,清除废物和毒素,免疫细胞在体内活动也是透过水这个媒介运行。
人体在呼出水蒸气、流汗、小便等日常活动中流失体内的水分;身体会透过减少小便控制水分流失。
吕学峰说,根据每天的活动量及天气气候,人们一天所需的饮水量介于1.6公升至2.5公升(若以每杯水200毫升计算,即8杯至12杯水)。这个饮水量包括我们饮用的汤水、饮料,以及食用含水量多的蔬菜水果。
人体具有警示水分是否平衡的功能。如果觉得口渴,就是身体在打信号灯,提醒我们要补充水分。
尿液现茶色可能肝出毛病
吕学峰说,尿液的颜色是很好的参考,如果饮水充分,尿液的颜色是菊花茶一样的淡黄色;如果像白开水一样,就是饮水过多了;若是深黄色就是需要多喝水。
他说:“如果尿液的颜色像中国茶,喝水后仍然没有转淡,就应该看医生,检查是否患上疾病,例如肝脏疾病。”
受访的中医师则指出,当身体处于缺水状态,就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、疲惫、易怒、焦虑、睡眠差等精神症状,以及眼睛干涩、口唇口腔干燥、小便深黄、尿道感染、便秘及自觉发热等。生病发热时更须要注意补充水分。
余仁生中医健康管理诊所@多美歌的林晓燕中医师说,长期喝水不足会导致阴虚内热,其表现:形体消瘦,双目干涩,颧红,口燥咽干,五心烦热,潮热盗汗,小便短黄,大便干结,女子经少,男子遗精早泄等。
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
她说,中医不鼓励饮用冰水或未煮开的水。现代人以饮料代水的观念中医也不认同。“饮料多少掺杂糖分及其他添加物,长期过量饮用会给健康造成负面影响。”
中医提倡喝水应遵守少量多次平均摄入的原则;在没有大量排汗的情况下,一般人除了汤汁、蔬果,还要额外补充1.5公升的水,在高温或大量体力劳动的情况下,应摄取2公升至3公升的水。林晓燕医师说:“我们每天必须及时补充水分,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。一旦产生口渴的感觉,表明体内已经严重缺水。”
林晓燕医师说,一些结石、痛风、高胆固醇血症患者,每天至少摄取2公升水,有助于缓解病情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肾脏有问题的人则应注意摄取量,避免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,造成病情恶化。刚做完剧烈运动也不能一下喝太多水。
中医讲究饮水多寡要根据个人体质。林晓燕医师说,湿热体质者不适宜一次性饮用太多水,或饮水过量,建议可喝薏米水及冬瓜水以助清热利湿。至于痰湿体质者,每次少量温水为宜,可喝姜水。阴虚者则适合饮用银耳百合汤水或泡麦冬茶以滋阴。
怎么知道自己属于什么体质,最好是请中医师诊断。一般而言,湿热体质者会出现口渴但是不喜欢多喝,平常可见脘腹胀满、尿短赤、便粘、肛门灼热等;痰湿体质则口渴喜热饮但仅喝少量,多饮则恶心而且还可能会呕吐清水,平常可见肢体沉重,小便短少,大便稀薄等;阴虚内热体质则口渴咽干欲饮,尤其是晚上,平常可见手足心发热及自觉心中烦热,小便短黄,大便干结等。
此外,中医认为“肥人多痰”,因此建议以温水每次少量为宜,不宜多饮,特别是冷饮,以防水湿内停,加重痰浊问题。
根据十二经络运行时辰喝水
林晓燕中医师说,根据十二经络运行的时辰喝水,有助调理体质。
5-7am:大肠经:空腹小口喝一杯温水助清肠排便;
7-9am:胃经:喝一杯温水助消化;
1-3pm:小肠经:用完午餐半小时后,喝一些水,可以加强消化及营养吸收功能;
3-5pm:膀胱经:喝上一杯水助膀胱排尿顺畅,排除代谢物;
9-11pm:三焦经:睡前一至半小时慢慢喝上一杯水。切记不要喝太多,避免夜尿频繁影响睡眠。
椰子水和柠檬水的效用
吕学峰医生说,椰子水含有电解质、糖分及少量维他命。腹泻、呕吐或缺水时饮用椰子水有助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。但是椰子水含有丰富的钾,肾脏病人应适量饮用。
不少人相信早晨空腹喝柠檬水有益健康,吕学峰则认为,目前并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医学证明柠檬水的健康效用。他说,早晨起来喝适量的水有益健康,有助滋润消化系统,促进肠道蠕动。
来源:http://www.zaobao.com/lifestyle/health/healthy/story20160623-632448